小心提防心血管疾病的“帮凶”-髓过氧化物酶(MPO)

来源:宝创日期:2023-07-06(278)

640 (36).png


MPO来源及致病原因
髓过氧化物酶(MPO)是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部分巨噬细胞分泌的,多形核白细胞是其主要来源。其合成是由粒细胞进入循环之前在骨髓内进行,随后储存于嗜天青颗粒中。血液中95%的MPO来源于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占全部细胞蛋白质的4%[1]
MPO是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标志和激活标志,其水平及活性变化代表着嗜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的功能和活性状态。


640 (48).png

正常情况:

生理情况下MPO催化CI-1和H2O2反应生成次氯酸等反应性物质和多种自由基杀灭病原微生物,参与机体天然免疫应答过程。

病理情况:

当机体处于炎症、氧化应激状态时,MPO可催化反应生成过量的氧化剂,如次氯酸、3-氯化酪氨酸等,当超过机体抗氧化剂的防御反应时,就会导致氧化应激和氧化性的组织损伤,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2]

MPO与各疾病间的“亲密关系”


MPO与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MPO与心血管疾病(CVD)之间存在关联,包括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损伤、心律失常和静脉血栓形成等[3]

在CVD的发病初期及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复合病变期,MPO及其介导的炎症途径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MPO可以作为预测CVD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评估危险分层的指标。MPO是一种新的预测冠心病炎症的标志物,在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方面属于重要的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35岁以上健康人群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同时也是一种血管炎症标志物[4]


640 (37).png

图1 MPO参与CVD的致病机制[14]



MPO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01

MPO是ACS患者血管不良事件(MACE)独立预测因子


  Brennan等评估了604名胸痛患者MPO浓度水平与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关系,与cTnI相比正常水平的MPO发生MACE漏诊率更低(44.4%>9.3%)[5];另外,Kaya等研究发现,血浆MPO水平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6]


640 (38).png

图2 长期无MACE生存的卡普兰-迈耶曲线

02

MPO可用于ACS的早期诊断


  MEHTA等选取了120例受试者,其中75例诊断为ACS,以11.87U/mL作为MPO的临界值,其敏感性达87.O%,特异性达97.3%,MPO和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1和0.797[7]


640 (40).png

图3 MPO和hs-cTnT的ROC曲线比较


  ASILJ等评估了MPO与cTnI对ACS的诊断价值,他们检测了114例胸痛及ACS患者的MPO及cTnI,结果显示MPO及cTnI对ACS的诊断及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意义,MPO与ACS呈明显正相关[8]

03

MPO对ACS进行风险预测和危险分层


  研究显示仅有13%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TnI浓度升高。但在冠状动脉的急性感染状态就有MPO的升高,而急性感染要早于心肌损伤发生[10]。因此,MPO的释放是心肌损伤的先前条件而不是它的结果,MPO释放要早于心肌损伤,即使在微血管完全阻塞之前,MPO浓度升高可以诊断不稳定型冠状动脉斑块形成。


640 (41).png

图4 联合PN、MPO和hs-cTnT检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9]


640 (42).png

图5 4组血清MPO浓度比较柱状图[10]



MPO水平对PCI治疗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预测价值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4h的外周血MPO水平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在MPO取值794ng/ml时诊断指数可至1.683,此时对应的AUC值为0.841,灵敏度为86.32%、特异度为81.98%。提示MPO 在不良心血管结局事件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促进了心肌梗塞、恶性心律失常等的发生,且MPO高水平患者存活率远低于低水平患者[11]

640 (43).png

图6 MPO水平预测患者MACE的ROC 曲线


640 (44).png

图7 不同MPO水平患者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12]



MPO参与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意义



此前研究显示,检测MPO为阴性的患者与检测cTnI阴性的患者相比,MPO有更低的漏诊率。早期胸痛患者检测cTnI值可能为阴性,但监测MPO值升高,可预测其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此外在MPO、H-FABP和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中应用专家共识(2018)中指出:MPO/H-FABP联合用于评估AMI溶栓治疗或PCI术后的MACE风险。

MPO与肺癌、结直肠癌、白血病、糖尿病肾病以及老年痴呆等都有紧密相关性,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MPO的作用机制研究将不断深入,很可能会发现其他一些与疾病易感性有关,从而使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以便对这些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3]


640 (45).png

我国有超过2千万人的冠心病患者,每年有超过100万人被急性心肌梗死夺去生命。如何预测及识别出早期心肌梗死患者并及时治疗是提高其存活率的关键。MPO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增加ACS的患病风险。大量研究数据表明MPO有别于传统的心血管疾病标志物,可以作为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新兴标志物。随着人们对MPO的不断认识,其在冠心病的诊断、预后等方面的作用也将日益突出。
宝创相关产品介绍
髓过氧化物酶(MPO)检测试剂盒


髓过氧化物酶(MPO)检测试剂盒用于临床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血浆或全血中的MPO含量,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炎症的辅助诊断


报告时间短,10min即可报告结果


操作简便,无需专业技术人员


常温储运,有效期长

  

检测平台及配套试剂


仪器平台:DFIA100 DFIA200 DFIA300

640 (46).png

配套试剂

640 (47).png


  参考文献

[1] 王慧洁,丁世芳.髓过氧化物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21(10):955-960.

[2] 韩莉莉,沈晓丽.髓过氧化物酶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17):1288-1290.

[3] Ndrepepa G.Myeloperoxidase-A bridge linking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Clin Chim Acta,2019,493:36-51.

[4] 陈发秀,邱元芝.髓过氧化物酶与心血管疾病[J].实用老年医学,2011,25(02):162-165.

[5] Brennan ML,Penn MS,Van Lente F,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myeloperoxidase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J]. N Engl J Med ,2003,349(17):1595-1604.

[6] Kaya MG,Yalcin R,Okyay K,et al.Potential Role of Plasma Myeloperoxidase Level in Predicting Long-Term Outcom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Tex Heart Inst J,2012,39(4): 500-506.

[7] MEHTA M D,MARWAH S A,GHOSH S,et a1.A synergistic role of myeloperoxidase and high sensitivity troponin T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Indian J Clin Biochem,2016,31(1):75—80.

[8] ASILJ M,STARCEVIC B,VOLARIC M,et a1.Diagnostic value of MPO in patients admitted for suspect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 study of adult in Mostar,Bosnia and HerzegoVina[J].Coll Antropol,2014,38(1):213-217.

[9] 徐高峰等. 血清PN、MPO和hs-cTnT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临床价值.河北医药 6(2019):4.

[10] 熊纭辉等. 髓过氧物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4):4.

[11] 唐雪花等. MPO水平对PCI治疗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6):4.

[12] 茹松超等.髓过氧化物酶和生长分化因子15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预后价值[J].2020.

[13] 汤红英等.髓过氧化物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03):255-258.

[14] Nicholls Stephen J,Hazen Stanley L. Myeloperoxida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2005,25(6).